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新闻

南通打造劳动能力鉴定“小高考”模式

来源: 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21-10-11 字体:[ ]

疫情常态防控对劳动能力鉴定规模、鉴定人数、鉴定质量提出全新要求,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打破工作常规,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举措,通过小场次、高频次、重考核,探索南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小高考”模式,最大限度压缩鉴定时限,使职工能及时享受各类保障待遇。

一、“小”场次,筑牢鉴定服务安全防线

南通鉴定量逐年上升,目前年鉴定申请量超万件。为避免工伤职工大规模聚集,中心通过合理控制每场鉴定规模,确保疫情防控安全。一是单场人数少,依托新上线的“江苏人社一体化经办平台”,科学设定每场工伤鉴定人数限制,单场人数达到峰值即关闭录入窗口,一般骨科专场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综合鉴定人数控制在300人以内,复核鉴定控制在6人以内。二是批次人数少,针对人数较多的鉴定,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的方式,每场多批次通知职工错峰参加鉴定,确保各个时间段人数均衡配置,确保鉴定现场井然有序。三是专家鉴定量小,适当减少专家人均鉴定人数,每位专家鉴定量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个别复杂科目控制在10人以内,大幅提高现场伤病职工流转速度,有效避免人员聚集,杜绝交叉感染风险。四是现场堵点少,根据伤病职工伤情的难易进行科学分流,通过繁简分流、轻重分流、快慢分流,打通现场流通的堵点,实现鉴定现场的“细水长流”。“船小好调头”,小场次鉴定具有小而精、灵活机动的特点,在疫情加剧或减缓时期,能迅速停止或重启鉴定,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二、“高”频次,点燃鉴定服务提速引线

从鉴定申请提交之日起,鉴定结论的等待时长一直是伤病职工急难愁盼的症结点。为此,中心深入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活动,跳出既有鉴定节奏的舒适区,提高鉴定频次,跑出鉴定服务的加速度。在鉴定场地安排上,密切与定点医院联系,见缝插针,为高频次鉴定提供场地保障。9月起,鉴定计划较原来增加一倍。在工作流程管理上,为顺应高频次的鉴定模式,中心上下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依托“江苏人社一体化经办平台”系统,按鉴定日期、科目等对人员进行分类,使得鉴定忙而不乱,且流程规范,部分鉴定能够做到当天查体、当天评审、当天出结论,极大提高了工伤鉴定效率,使职工待遇得到了及时保障,受到了工伤职工的好评。自9月初鉴定活动恢复以来,初次鉴定、复核鉴定、上门鉴定等鉴定活动几乎日日有安排、日日有鉴定。

三、重“考”核,夯实鉴定服务质量底线

“小”场次、“高”频率的鉴定模式,对鉴定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对鉴定工作进行全面考核管理,确保疫情防控和鉴定质量的双保险。在鉴定日常管理中,每场鉴定结束,召开鉴定工作小结会,所有工作人员根据各自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小结,查找问题,寻求对策,及时化解各类疑难问题;在专家考核管理上,高频次的鉴定给专家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同时也为专家的考核管理提供了便利。中心拟定《劳动能力鉴定专家任期评估办法》,引导专家充分了解工伤职工的具体情况,抓住鉴定的关键点,精准描述伤情,严把评审尺度,恪守职业道德,依法依规、公正廉洁地开展劳动能力鉴定,探索从“参与度、规范度、熟练度、准确度、满意度”五个维度对专家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对专家问诊、查体、评审等鉴定环节进行观察记录,为以后的专家分级管理提供准确参考。常态化的考核,使专家对伤情的询问更加细致,解释更加充分,工伤职工的鉴定体验更加温馨,企业和职工满意度和获得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市劳动能力鉴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