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事局二〇〇七年全市人事工作要点
来源: 南通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07-04-06 累计次数: 字体:[ ]

    2007年全市人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坚持人事人才工作的大局定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推动产业人才集聚为重点,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以人才特区试点为抓手,积极推进人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实施人才智力开发工程,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转变机关职能,统筹人才资源开发和其它各项人事工作协调发展,全力为南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创人事人才保障新优势。
    新一年度的人事人才工作要突出把握以下指导原则:
    强化需求导向,更加牢固地把握人事人才工作的大局定位。要坚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促进和谐,把人才智力要素作为支撑区域经济腾飞的第一动力。始终紧贴大局,关注民生,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人事人才工作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突出产业人才开发,强化公共服务,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人事人才服务作为人事部门工作的第一要务。
    强化创新理念,更加坚定地破除人事人才体制机制障碍。要坚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始终把"三创"精神作为推进工作的内生动力。以自身的创新推动人事人才工作的创新,以改革创新激发人事人才发展的活力,以政策规范调节人事人才工作的公正度,以统筹各类人才开发和各项业务发展实现人事人才工作的整体协调。
    强化服务意识,更加扎实地推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要坚持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始终把服务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提高人事部门公共服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强化法制观念,更加有力地构建规范人事、公正人事、阳光人事。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制定、完善各项人事政策。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确保人事行政权力依法、公开、透明运行。
    强化效能目标,更加务实地推动人事部门自身职能转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统领工作全局,按照"作表率、创品牌、争一流"的目标要求,着力提升职业素养,突出能力建设,加强绩效管理,加速实现人事人才工作向公益型、服务型、管理型转变。
    一、坚持以产业人才开发为重点,增创人才智力集聚新优势
    1、以政策驱动人才智力集聚。研究建立全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完善专家选拔和动态考核机制。加快研究制定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激励措施,积极为大企业集团、"三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搞好政策配套。大力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南通籍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南通市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管理办法》、《南通市重点引智项目评审立项办法》、《外国专家在南通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以项目推进人才智力集聚。大力推进"511"计划,即重点扶持50个企业科研创新工程师团队,重点培养100名具有自主创新和研发成果的杰出工程师,重点引进100名能够对企业自主创新起关键作用的工程研发领军人才。跟踪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大力实施人才柔性引进计划,组织一批包括院士、知名专家和博士后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完善海外引智引才工作体系,加强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将引智项目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开展"建立网上南通市国际人才市场"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相协调的海外引智引才新格局。围绕苏中率先、全省前列的目标,确保全年执行引智项目突破65项。使用国家、省、市专项经费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超过100名。配合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如皋港、洋口港开发建设等重点项目,大力开展海外智力引进工作,提高引智效益,扩大引智工作的服务面和影响力。
    3、以载体策动人才智力集聚。以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结合重大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通过团队引进、项目合作等形式,实施重大激励和重点扶持,增强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效应。抓紧实施加速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大力推进洋口港、吕四港、如皋港建设人才开发和海门特色农业人才开发进程。进一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已建站单位开展学术交流,配合企业开展科研课题论证、项目立项、招收博士后、资助资金申请工作。组织一批博士与科研设站单位开展交流洽谈,积极促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出科研成果。
    4、以投入拉动人才智力集聚。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人才特区"试点,力争新投入1000万元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增加对海外引智引才工作、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各县(市)、区、各引智单位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充足稳定的引智经费来源。尽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等方面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支持中小企业、留学生科技型企业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民营经济雄厚资本与高新技术合作项目的有效嫁接。
    二、坚持以特区试点为抓手,增创区域体制机制新优势
    5、完善人才社会化评价体系。围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中级职称直接评审认定的专业范围,在评审方法上增加面试答辩在评审体系中的权重。结合南通产业发展的特点,拟在国家职称系列之外增设"绣品设计"、"电动工具设计与制造"两大专业,开展职称评审工作,选拔培养优秀专业人才。
    6、探索人才资本出资办法。会同市相关职能部门拟订出台人才资本出资试行意见,在全市选择适当区域先行试点,探索人才资本出资试行办法,进一步强化人才智力多元化激励机制,努力实现人才效益的全面提升。
    7、构筑人才柔性流动通道。大力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项目、课题合作,研究制定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特聘、项目合作和兼职兼薪的政策意见,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科学配置。
    8、健全全市高层次人才储备中心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在已建立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试点范围向重点用人单位延伸,通过点的增加、面的扩大、放大储备机制的聚才效应和聚才效益。
    三、坚持以公务员法全面入轨为契机,增创体制内人事管理新优势
    9、切实加强公务员规范管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认真做好省级以上开发区管理机构公务员登记工作和参照管理事业单位的确认、人员登记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结合公务员级别确认工作,制定晋升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管理办法,依法规范设置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数。尽快推行聘用制公务员试点工作。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全市2007年党政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认真落实《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规范竞争上岗程序,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奖励的宏观管理。继续推进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试点工作。
    10、着力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能力。按照全市2007年公务员培训工作要点,组织开展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晋升科级领导职务任职培训,深化信息化电子政务培训,做好公务员博思职业类英语考试和MPA学历教育,开展公务员国际化知识技能的培训。继续推进"5+X"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坚持分级分类培训、全员培训、以考促训。落实公务员培训管理办法,建立公务员培训学分登记制度,加快推进公务员网上学校建设。在全市公务员中深入开展以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为重点的"五五"普法宣传教育,组织机关人事干部开展人事管理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下基层锻炼管理办法。
    11、深入推进公务员绩效考核。承担国家人事部赋予的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并指导通州市承担省人事厅赋予的县级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组织健全、程序完备、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推进公务员考核手段计算机化、考核管理网络化建设。
    12、全面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指导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工作,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职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规范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确保2007年度全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全面入轨运行。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程序和规则,全面落实"凡进必考"的要求,完善考试考核办法,努力提高公开招聘的透明度。研究探索加强市直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管理办法。
    13、大力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按时完成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认真研究我市规范地方津贴的政策措施,力保收入水平继续保持苏中领先。结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积极探索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和多元化分配的新途径、新办法,促进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面深化。在完善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县(市)全面落实工伤保险,加快启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生育保险。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着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水平。着力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注重效果,认真做好优秀公务员健康休养工作。加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丰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
    四、坚持以促进和谐为取向,增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优势
    14、强化平台功能。构建市县互动、共享的人事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各类人才、单位和组织平等开放信息资源,提供人事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加强人事人才网络监管,确保信息网络安全运行。全面拓展人事代理服务,按照便捷、高效的原则和运作方式,向单位和人才提供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在市、县(市)、乡(镇)逐步建立统一的互联互通的三级人才服务网络,加强与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的横向贯通。以大中专毕业生为服务主体,搭建高层次的人才交流服务平台,提供择业、就业、创业指导、培训服务,组织开展大型公益人才交流会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南通人才网覆盖面广的优势,面向国内外举办网上招聘活动。通过南通猎头网和长三角猎头联盟等渠道广泛获取高层次人才信息,全年力争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0000名。
    15、拓展服务领域。针对重点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全年组织500家以上重点骨干企业赴南京、上海、长春、武汉、合肥、西安等地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吸引一批紧缺、急需专业的高层次毕业生来通落户。加强与国内知名猎头、派遣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加深与各行业协会及社团组织的沟通,为企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人才租赁和派遣保障。针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知识更新快、能力提升快的要求,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全年组织大型论坛1-2次,短训班8期,培训人数3000人。继续加强与省内外院校的合作,实现生源信息与需求信息的有效联结。加大用人单位与有关高校间的互动力度,促成本地100家用人单位与全国百所高校建立人才智力与科研项目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全年举办各类毕业生就业招聘会20场次以上,并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推荐工作,确保回通就业率93%以上。全面开展未就业登记和转岗培训工作,通过毕业生实习基地着力提升实现毕业生职业与就业能力,支持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16、创新建设举措。积极探索在建立公益性公共人事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下的人事代理工作,免费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人事档案保管服务,免费为科技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探索建立人才分类统计实施办法,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运行动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和解决用人单位运营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建立以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南通人才网站、南通人才考试网、人才超市为一体的信息渠道,及时发布各类人事人才信息。进一步加大用人单位与有关高校间的互动交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的发展方向,加快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五、坚持以统筹协调为基点,增创人事人才整体发展新优势
    17、深入实施"十一五"人才规划。建立人才规划目标任务完成落实的督查机制,及时掌握规划的实施情况,确保"十一五"人才规划确定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到实处。依据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年度人才开发目录,研究制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南通)中心,积极争取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支持,采取委托培养和自主办班、国内培训和境外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抓紧实施新一轮"公修课"教学。围绕企业科技创新,重点资助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深造培训。
    18、提速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立"人才特区"试点工作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快"人才特区"试点工作进程,切实加强对特区试点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特区建设咨询小组智囊团的作用,适时组织人员赴国内外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提升"人才特区"试点工作的谋划和建设水平。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在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耕耘计划"。指导有关部门按目标要求,认真实施"耕耘计划"。积极争取省人事厅的支持,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三县计划,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的方式,选拔不少于5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北三县教育、科技、卫生、农业等领域就业。认真组织实施"125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年内争取培训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名,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50名,年内争取评选表彰一批"南通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依据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采取赴国内外招聘、举办专场招聘会、科技项目合作等形式,大力度、全方位引进海内外人才和智力。年内拟根据省人才流动中心的部署安排组织有较多和较高人才需求的知名企业、科研单位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招聘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人才专场招聘会。
    19、大力策应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积极运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平台,主动接受上海、南京等人才高地辐射力度,学习借鉴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人才开发的先进经验,全面拓展地区间的人才开发合作和公务员交流培训,促进全市人才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
    20、全力做好军转安置和解困维稳工作。强化指令性计划分配力度,严肃安置工作纪律,不折不扣完成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全面实施军转干部随调家属货币化安置改革。加大自主择业转业干部服务工作力度,配齐人员,落实经费,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健全配套措施,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及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解困政策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依法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21、加强人事法制建设,做好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适应建设法治南通的要求,加强人事执法工作,开展执法培训,建立人事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认真实施人事仲裁证据规则和时效制度,严格依法办事、依程序办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的规章制度,突出抓好人事争议的预防和调解,妥善处理好各类人事争议,为构建和谐人事发挥人事仲裁的警示作用和准司法作用。
    22、继续做好人事考试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严肃考风考纪,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各项人事考试,真正做到常抓不懈,防微杜渐。着力拓展社会化考试培训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确保人事考试工作安全有序。
    23、加强人事人才环境营造。大力推进人事系统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人事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加强人事人才理论的研究,努力提高人事调研工作的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更好地推进我市人事人才工作的深入发展。利用各种活动载体和人事人才政策信息资源,大力造势,努力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浓烈氛围。
    六、坚持以争先创优为动力,增创最佳办事系统新优势
    24、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健全学习制度,全年召开两次县(市)、区人事局长学习座谈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系统学习人事人才法规,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事人才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加强人事人才业务基本功的训练。广泛开展人事人才工作调研,举办成果交流会,择优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评选活动。注重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难点热点问题的化解,定期不定期举行政策业务学习研讨活动。提升服务理念,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人事人才公共管理和服务上来,把为大局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作为人事部门和人事干部的最高境界。
    25、加快创新型队伍建设。强化创新观念,弘扬"三创"精神。在人才特区试点、人才社会评价机制、人才合理流动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本地人事人才工作发展高度的新思路、新举措,创建品牌,形成特色。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全市人事人才系统干部职工创新、创业、创优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广创新成果,今年继续开展全市人事系统创新工作评选活动,将一系列行之有效、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创新性工作在面上铺开。
    2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要求。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建设,举办全市人事系统文艺汇演,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强化人事工作纪律,坚持廉洁从政。完善人事系统政务公开考核暂行办法,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增强人事人才工作的透明度。强化监督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27、狠抓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细化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加强对专项工作、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适时组织考评,扎扎实实地把人事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