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才资源开发“十五”计划纲要
来源: 南通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07-08-01 累计次数: 字体:[ ]

      人才是21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实现《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关键是人才。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新世纪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特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 “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我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开拓进取,强化服务,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了人才配置市场化、人事管理法制化、人才开发社会化的新局面,基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人才资源开发现状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1999年底,我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70.16万人(人才系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比“八五”期末增长了30.3%,平均每年递增6.85%;人才占社会劳动者的10.48%,占总人口的5.13%。
      人才学历层次有所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人才总数的12.02%,大专学历占28.27%,与“八五”期末比,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了0.92个百分点,中专生的比重下降了1.15个百分点。
      人才职称结构得到改善。1999年底,我省205.8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职称10.5万人,中级职称61.5万人,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例由“八五”末的1:5.87:15.55调整为1:5.86:12.74。
      高层次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共有两院院士7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8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12万人,“333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
      人才资源的所有制结构明显变化。1999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的人才占人才总数的67.1%,集体所有制单位、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人才及乡土人才所占比例分别为10.4%、8.7%、5.8%、6%和2%。与“八五”期末比,全民所有制单位的人才总数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人才资源的分布渐趋合理。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占3.79%,第二产业占31.44%,第三产业占64.77%(“八五”期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分别占3.24%、38.51%、58.25%)。区域分布上,苏北徐州、盐城、连云港、淮阴、宿迁五市人才总量占全省人才总量的29.61%,所占比重比“八五”期末增加了4.43个百分点。
       二、“九五”人才资源开发简要回顾
      “九五”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加大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了符合机关、事业、企业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体制。公务员制度全面推行,公务员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开展了以聘用制为核心,以竞聘上岗,搞活内部分配为突破口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了人才市场的培育,初步形成了遍布全省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了人事代理制度,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凸显。加强人事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出台了人才资源开发、工资分配、职称评聘、竞争上岗、专家选拔、项目资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了政策法规体系。人事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由国有经济转到整个国民经济,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由传统的国家干部扩大到各类人才,工作方式由传统的人事管理根本性地转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人才资源开发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人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在地区、产业及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间的配置还须进行调整,高层次人才尚显不足,人才的继续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以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为目的,以人才资源开发观念、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培养、引进为重点,全面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为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战略目标
      “十五”期间,我省人才资源开发要初步实现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跨越的总体目标,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为:提升总体水平,优化结构分布,完善市场机制,集聚国际人才,营造创新环境。
      提升总体水平是基础。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社会的总体教育、学历水平,提升我省的人才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
      优化结构分布是主线。解决我省人才资源自身结构上存在的矛盾,结合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整人才资源的行业分布,按照我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源区域布局。
      完善市场机制是手段。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法制化、社会化水平,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集聚国际人才是方向。将我省人才资源开发运行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着力提高我省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建设一支能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
      营造创新环境是关键。打破不利于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条条框框,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体制、机制、政策,激发人才的潜能,营造人才创新的社会环境。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人才资源预测,到“十五”期末,我省人才总量达到554万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净增159万人左右,平均每年递增7%左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职能更趋完善,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人才素质大幅度提升,人才创新力充分发挥。以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为重点,形成若干区域、门类、产业人才高峰,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
      根据“十五”期间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我省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事业的发展步伐,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体系,建立高效的政府运作机制。遵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实行人才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根据市场规律和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吸引、使用、激励、约束等机制。要按照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要求,填补法规空白,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留用的政策,增强政策法规和管理程序的透明度,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在有条件的区域设立人才特区,实行特殊的人才政策和特殊的管理方式,人才特区要为我省人才资源开发起带头作用。
      (二)大力调整人才分布结构
      大力开发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人才为传统农业转型、农业产业化、乡镇建设服务。结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资产重组,盘活现有企业人才,充实生产第一线。培养、引进服务业人才,鼓励其它领域的富余人才向服务业转移。鼓励支持人才向苏北地区转移或为苏北地区服务,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急需人才。
      (三)加速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
      根据我省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以及经济国际化的要求,实现人才资源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注重人才数量向更注重人才质量转变,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我省人才素质和国际化程度。加快培养国际、国内学科前沿的一流战略人才,培养引进精通世贸规则要求的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以“333工程”、博士、博士后培养引进以及吸引海外人才、智力为核心,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四)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化进程
      畅通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渠道,建立包括有形市场、无形市场等多元化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借鉴先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手段,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人才价格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人才资源开发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循环。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加强中介机构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中介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
      

第三部分 对策及措施


       —、加强对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地区、各部门,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全省上下必须增强人才观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摆上战略位置。人事部门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和使用、配置、管理等发展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特点提出年度的实施意见,并把人才计划纳入到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纸、网络等工具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全面实施“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通过实施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使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业和农业六大行业的人才资源总量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度稳步增长,在六大行业积聚一定规模、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形成六大人才高峰。到2005年,力争六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15.7万人,年均增长10%以上。
      组织实施“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二期工程,使培养对象总数保持在3000人左右。继续做好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工作,建立选拔市、县级优秀拔尖人才和享受市、县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研究制订高层次人才选拔、管理的配套政策,推动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制度化建设。
      “十五”期间,我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要在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实现突破,要把企业博士后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形成地区分布均衡、学科体系完整的格局。制定《江苏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在诸如工资待遇、科研经费及出站后工作安排上制订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单位管理人才的选拔、考评、培训、分配等制度,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培养精通现代管理理论,胜任现代大中型企业管理的领导人才。
       三、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合理配置人才,形成苏南、苏中、苏北既联动又互补的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局面。苏南地区要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合理调整人才资源产业、行业的分布结构,重点培养复合型、外向型、高科技人才,以适应经济国际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苏中、苏北地区要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并提高其素质的同时,要利用加快建设徐连经济带和海上苏东的有利时机,制定吸引人才、智力的优惠政策,让苏南的人才、技术优势与苏北的资源、劳动力优势互为补充。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加强第三产业人才队伍特别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开发农业科技人才,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的机制和网络。培养选拔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建设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重视从农民中选拔培养人才,鼓励农村青年自学成才,加快乡土人才的开发、使用和培养、提高。
       四、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人才市场建设,规范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加大无形市场的开发力度,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网上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市场。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保护用人单位、个人、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各种人才中介机构,强化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人才服务机构的信誉。强化人才测评功能,加快人才测评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人才测评工作,在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人才的选拔、招聘、引进、择业指导等环节中,充分运用现代现代人才测评手段,逐步增强选才用才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强化法制功能,使人才流动规范、有序,竞争公平、公正。强化信息功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全省人才信息联网,建成全省人才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共享。       五、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单项法规建设,出台公务员职位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廉政约束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积极推行竞争上岗、辞职、辞退、轮岗和回避等制度。继续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工作的管理,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兑现考核结果的力度。强化职位分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加强职位职务管理工作,使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基本建立起职责明确、任务清晰的职位规范和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公务员纪律和申诉控告工作规范性运作的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国家公务员纪律、申诉控告和行为规范,多途径培训纪律惩戒和申诉控告的业务骨干。要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六、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资源
      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公开招聘结合起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选用的新机制,开展以企业为主要对象的人事、人才技术服务工作,培育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建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监督机制,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观念上、制度上从身份管理转变到岗位管理上来,推行聘用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运行机制。加强社会化评价机制建设,进一步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职称管理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和体现竞争激励的聘任制度,使职称工作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管理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大力推行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执业资格管理办法。改革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从我省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在宏观调控下进行收入分配分级分类管理,赋予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机制,全面推动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十五”初期探索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在“十五”期间进行推广。
       七、加强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更新充实继续教育内容,使继续教育成为各类人才的终身教育,逐步建立各类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严格按照《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的要求,完善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制度。积极做好公务员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的培训工作。继续在全省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逐步完善公务员出国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目的地选择部分公务员出国培训,学习国外现代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公务员出国培训成果和效益评估体系。加强继续教育法规建设,出台并实施《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施“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开发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抓好培训教材、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制定完善的教师评估体系,对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一批省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拓宽国内外继续教育培训渠道,发展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网络。
       八、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智力
      积极开展人事人才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与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的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协作关系,进行人力资源项目的联合开发。研究制定外国专家管理及引进国外智力的政策规定及有关实施细则,制定并实施引进国外人才项目计划、引智成果推广项目计划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出国(境)培训计划。培育国际人才市场,落实引智专项基金。加大引智宣传力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我省引智工作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