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年工作总结
来源: 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18-04-05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7年,全市人社系统紧紧围绕“富民、创新”两大主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多项重点指标全省领先。十余项工作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获评省政府授予的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牵头起草的《公共就业服务术语》国家标准获批发布。

一、实现新突破,2017年人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聚焦创业富民计划,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向好。健全完善具有南通特色、城乡统筹兼顾的促进就业创业长效机制,创业规模大幅提升,就业形势稳中有进。全年1.51万名群众实现创业,同比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1.82%。牵头制定《“创业富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化“1+X”阶梯式创业培训模式,建立创业实习制度,获评“创响江苏”大学生创业大赛“双十佳”参赛城市。全市新增7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列全省第二,海安等地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品牌。就业扶贫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档”,解决了1.15万农村建档立卡困难人员的转移就业问题。

(二)聚焦创新之都建设,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完善人才政策、创新引培模式,人才工作主要业务指标整体居于全省“第一方阵”。全市人才资源总量130.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0.4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7万人,连续多年全省第一。研究制定区域人才发展条例,出台人社部门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5个配套实施办法,市县联动推进通籍英才归雁计划。人才载体进一步扩容升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创园建设在国家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通州区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数量占全市40%。启东市全面加强沪启人才交流合作,先后与上海知名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65个。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人数全省第一,1人被省政府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获评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我市41名选手获奖,其中一等奖5名,竞赛项目总分全省第一。海门市高技能人才重点项目完成率达100%。

(三)聚焦社保领域改革,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着眼“全覆盖”和“大统筹”,加强社会保险创新实践,五大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5%左右,社会保险基金总体运行平稳。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目前已全面上线运行,如皋、海门、通州全省领先。深入实施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和市级统筹,如东等地攻坚克难,奋力实现居民医保机构、制度并轨。基本照护保险试点范围由市区延伸至如皋。国内首创建筑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实名制管理系统,实现建筑领域工伤保险参保全覆盖。

(四)聚焦人事制度改革,干部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稳慎推进各类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公务员平时考核实现全覆盖,如皋等地积极探索平时考核新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平稳推进县以下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全面落实带薪年休假政策,稳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率先开展企业自主评价认定中级职称试点,对工程类职称评审突破“三不唯”,通州区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更新人数全市第一。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克服总量提升、难度加大等困难,圆满完成334人的安置任务,如东等地安置速度快、质量高。

(五)聚焦执法效能建设,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重抓机制完善和能力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9.98%,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8.7%。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全面兑现待遇。启东、海安经济开发区分别建成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园和综合试验区。稳步推进“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海门市成为全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机制示范地区”;崇川区17个部门联动配合,实现群访案件“快接、快处、快结”;如东县“两防”工作机制(防恶意欠薪、防弃企逃债)在全国推广。精心组织“仲裁开放月”和案件质量评查活动,加强街道巡回庭调处质效,全市劳动人事争议结案率95%,港闸区创新开展仲裁申请网络预审服务。连续13年保持企业军转干部队伍的总体稳定,我市和海安县相关做法在国家、省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六)聚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党风廉政建设呈现新气象。筑牢党风廉政惩防体系,健全责任落实、监督管理、效能提升、执纪问责、警示教育、融合式党建等六个长效机制。深化融合式党建品牌,推行机关党建“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责任清单→考核问责”链式运转。坚持党群共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对帮扶和志愿服务等工作成效明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党组工作规则、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等重要制度举措,进一步健全了我局决策制度体系。

此外,“法治人社”建设、信访维稳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亮点纷呈,调研统计、老干部服务以及扶贫、对口援助等工作统筹推进、卓有成效。

二、迈进新时代,准确研判人社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形势

近期,全国全省人社工作会议、省市“两会”以及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相继召开,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人社领域改革以及南通的发展定位作出了战略安排,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以更加扎实的作风和更加有效的举措,推动人社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坚定理想信念,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的精髓要义。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全市人社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筑牢在新时代奋斗前行的思想之魂,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明确发展方向,精准把握国家、省人社会议的新要求。全国人社会议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在人社领域的发展图景,省人社会议明确了我省人社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人社会议精神,按照人人共享的要求,突出重点、兼顾公平、引导预期,牢牢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一民生底线,突出解决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着力在社会保障和工资收入分配等方面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顺应群众新期待,满足群众新要求。

(三)增强责任意识,主动策应全市发展大局对人社工作的新期盼。陆志鹏书记在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指出,南通正处于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的风口期、发展动能转换的发力期、城市格局重构的加速期、创新创业活力的迸发期,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人事人才、民生保障部门,既要与全市发展大局融合起来,还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不仅要为南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精准引培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显著、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还要锲而不舍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防范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风险,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四)研判当前形势,主动查摆人社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深入审视我们的工作,人社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比如,部分地区基层力量不足,成为提升经办执法能力的瓶颈制约;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凸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挑战;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诉求日益增多,在推进人社工作和互联网融合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均衡、深度应用少等问题。

三、推动新发展,奋力开创2018年人社事业新局面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人社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人社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工作主线,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投身“两聚一高”新实践、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作出积极贡献。主要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市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0万个;帮扶1.2万名群众实现创业,创业带动就业3.1万人;城乡基本养老、城乡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97.5%以上;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2万人、高技能人才1.4万人,新引进留学回国人员350人、高端外国专家120人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8%以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8%以上;统一的社保卡发放达600万张。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更大力度促进就业创业。着眼新时代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就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就业创业提质增效。一是推进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全面落实省、市出台的“富民增收”意见和就业创业工作意见,调整完善宏观经济与就业政策协同、创业资金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失业风险防范等政策,研究灵活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政策。规范就业专项资金核拨程序,全面实行实名制管理。二是优先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首位,扎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开发公益性岗位与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有机结合,建立规范运作、监管到位、稳步开发、保障有序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三行业”整治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政策方案,稳慎推进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继续做好与汉中就业扶贫对接工作,探索建立对外劳务协作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三是大力实施创业富民行动。重点推进市级“江海创业园”孵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功能提升。完善市级及以上创业示范基地评估认定和跟踪管理机制。严把创业培训协议机构准入关口,实现全过程监管。继续推进省级创业型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园区创建工作,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新增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个、创业型街道(乡镇)20个。四是着力提升技能培训水平。全面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适应市场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探索数字培训“面对面”互动授课方式,实现数字化培训监管。推进公益性、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和提升已建成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高使用效率。五是增强公共就业服务效能。优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标准,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品牌。开展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精准服务年”活动,推行一窗式服务模式。建立“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管理全程信息化。

(二)更大力度健全社保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持续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巩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果,启动改革后退休人员待遇核定和发放工作。全面完善全市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县(市)区照护保险试点。实施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推动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完善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费用“一站式”结算。构建多层次社保体系,以实施新修订的《企业年金办法》为契机,加大推介力度,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眼。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实现精准管理和更广覆盖。积极探索 “统扣分离,分开核定,一并征收”的社保费征缴新模式,促进基金足额征缴和全覆盖。深入实施工伤保险“同舟计划”,研究探索新业态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的有效途径。强化基金安全监管,健全常态化基金预警机制。三是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待遇。按照省统一部署,统筹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系统。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和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以上。四是优化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市数据大集中、信息系统升级换代的基础上,以方便参保人员为出发点,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保”建设,打造智能医保3.0系统,完善掌上医保APP、定点单位交互平台等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医保移动支付建设。加强跨省、省内、市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服务管理,提升异地就医结算效能。推进工伤康复区域性示范平台建设,全年完成工伤康复400人以上。

(三)更大力度推动人才强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成人力资源强市。一是加快完善人才体制机制。积极跟进《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后续工作,努力将全省首部人才实体法实施好。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加快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直接认定工作。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引才用才激励等若干办法,推动出台政策意见。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加快建立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大力加强“三高”人才建设。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实施,重点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全面实施“1111”引智计划,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推动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加大与上海功能对接,吸引上海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我市流动。实施“通籍英才归雁计划”,全年引进通籍高校毕业生1.6万名返乡就业创业。推动海外人才来通创业,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服务工作。三是聚力打造人才平台载体。加快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进度,推动海外人才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精心策划组织“江海英才创业周暨青年人才发展大会”等品牌活动。全力办好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第八届数控大赛、全国技工院校大赛和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等市级选拔赛,组织参加国家、省各类重大赛事。四是持续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流程。实施留学回国人员服务提升工程,推进“一卡通”制度落实。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外国专家准入机制。突出四类技能培训,提升四大载体效能。

(四)更大力度加强人事管理。围绕高质量发展对干部队伍的更高要求,深入推进公务员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一是稳步推进公务员管理改革。加快分类管理改革试点,稳慎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人员过渡安置工作,将新组建履行行政执法职能事业单位的参公申报列入计划。强化公务员平时考核,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培养公务员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全面提升公务员履职水平。规范创建达标评比表彰奖励工作。二是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探索实施符合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办法,严格落实聘用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人员备案制管理,加快“县管校聘”、“县管院聘”改革步伐。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推动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政策。三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省统一部署和要求,推动落实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和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公安机关执法勤务警员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配套工资政策。四是继续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积极推进军转工作改革创新,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军转安置任务,不断提升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完善“解困”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守住“底线”,确保企业军转干部群体总体稳定。五是全面提升人事考试水平。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体系,落实精细化管理责任,提升考试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加强安全保障,确保项目规范管理达标率100%。

(五)更大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力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关系领域社会治理,继续保持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商协调机制,推进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项目和综合试验区试点项目创建工作。探索工资集体协商新机制,培育工资集体协商群体典型。二是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指导。根据省厅统一部署,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开展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发布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深化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三是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深入探索“智慧仲裁”发展路径,推动有条件地区设立调解中心、巡回仲裁庭、巡回法庭联合维权平台。指导5家以上基层调解组织成功创建省级优秀。优化仲裁办案流程,加强裁审对接,完善案件庭审观摩和评查机制,推进调解仲裁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四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全面落实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工程建设领域实名制管理、专用账户管理、按月足额支付工资等制度覆盖范围。制定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机制。深化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维权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加大企业劳动保障信用管理力度,落实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依法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和黑名单。

(六)更大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把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主动适应群众需求,优化服务供给,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一是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不见面审批(服务)”,改进窗口设置、办理流程、服务手段,打造便捷高效的办事通道。二是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基层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工程,完善以就业、社保、人力资源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对象、网络、功能全覆盖。三是着力打造“智慧人社”品牌。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以“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为契机,全面优化行政服务方式。建立健全“互联网+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南通人社信息系统一体化,推动网上大厅和实体大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市12333服务融合建设,提升12333整体服务效能。

四、着眼新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八项规定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这一重要要求,既是我们做好新年度人社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局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往严里抓、实里落,让好作风成为大气候。

(一)要让“强党建”成为常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做好新时代的人社工作,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政治建设的首位,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推进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巩固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要让“守纪律”成为习惯。我们每一级党组织都要认真落实好管党治党“一岗双责”,切实把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以《准则》《条例》为标尺,突出严字当头、抓早抓小,从严加强干部管理监督。要狠抓作风建设,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认真查找“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坚决防止已经遏制的问题反弹回潮。要紧盯人社领域廉政风险点,健全完善内控防范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要让“有担当”成为自觉。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我市人社事业能发展到今天的局面,靠的就是各级组织包括每名同志的担当精神。人社事业要续写新篇章,最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各级组织和每名同志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要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做到任务面前不推诿、困难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自觉在新的要求下找准定位,创造过硬工作业绩。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处室、单位负责同志,无论是在推动发展上、深化改革中,还是在维护稳定方面,都要敢于站在一线,直面矛盾、创新思路,在问题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勇于担当。

(四)要让“钻业务”成为责任。业务强不强,关键看责任。责任强的人,业务肯定不会弱;责任差的人,业务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前,我市人社工作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等着我们去破解,迫切需要一支业务精湛的骨干队伍,来支撑我们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一名同志都要勤奋钻研业务,不仅要熟悉所在领域的政策法规、工作程序等内容,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和“活字典”,还要学习人社部门的其他业务,以更宽广的视野推动人社工作的质效提升。总之,要通过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形成“靠实绩赢得尊重,靠实绩获得晋升,靠实绩干出事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