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8年工作总结
来源: 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19-05-22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8年,南通市人社局在省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惠民生、聚人才两大主题,着力攻克改革难点、回应社会热点、打造工作亮点,各版块业务稳中有进,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8年工作进展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8年,省、市下达74项目标任务,其中44项目标截至目前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其余30项均达序时进度。

(一)直面挑战,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18年,面对经济下行和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就业9.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3.7%,城镇登记失业率1.8%,就业局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制定出台就业创业和“三行业”整治就业工作方案,就业渠道更加畅通。加大招聘密度和频次,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628场,提供岗位30万个。新增7家市级创业示范基地,总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打造就业协作服务平台,近5万家企业、90万人力资源入库。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平台标准化建成率分别达到100%和92.32%。成功举办全市第五届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引进外来务工人员7.39万名,我局作为全省人社系统唯一代表在苏陕劳务协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二)助力发展,人才引培量质并举。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48万人。《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获批颁发,代表江苏签订《长三角人才服务项目合作协议》。成功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吸纳12759名通籍高校毕业生回流。成功申报省级以上引智项目46项,全省排名第一。新引进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360名、长期外国专家258名,5家重点企业建成“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1个项目入围人社部“海外赤子归国行动计划”。承办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6个项目江苏选拔赛,5人入围国家集训队,南通亚振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获批世赛“家具制作项目”国家集训基地。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南通高新区获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全省唯一。

(三)增进福祉,社会保障更加普惠。充分发挥社会保险作为社会“稳压器”的作用,五大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5%以上。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市养老保险待遇计发进度全省第一。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特困群体帮扶政策,有序推进扩面征缴,超额完成市委“四个全面”考核指标。首次实现市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增加额同步调整。成功承办全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现场会,省内率先出台工作备忘录。全市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并轨全面完成,生育保险基金实现统筹统支。照护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部分县区,国内率先出台义工参与和辅助器具服务的意见。南通照护保险制度被列入2018年全省首批法治实事。异地就医深入推进,与上海实现试点双向门诊费用直接刷卡结算。推进“同舟计划”二期,实施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执行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坚决贯彻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改革要求,加速推进职责划转各项工作。

(四)强化担当,人事管理不断规范。按照“从紧掌握、逐步补充”原则,有序推进公务员考录工作,全年录用公务员695名。会同组织编制部门制定出台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期间人事管理操作口径,配合有关部门完成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人员移交,调整交流人事管理事项近100人次。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探索特色招聘,市卫计委所属医院对医学博士实施长期招聘。跟进服务中央创新区建设,完善中创区高等研究院人事管理办法。聘请第三方参与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专项检查。拟制《南通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四个率先”创新思路。积极响应军改战略,不断完善安置办法,持续保持军转干部队伍稳定。组织26项人事考试,涉及9.2万名考生,连续多年实现考试安全无事故。

(五)创新机制,劳动关系持续巩固。坚持把劳动关系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企业薪酬和最低工资政策专项调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99%,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9.2%。构建劳动人事争议两大调处主体协作框架,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联动化解机制,全市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按期结案率达96%。出台《南通市劳动监察管辖规定》,组织460人次参加劳动监察员培训,为历年之最。充分发挥劳动仲裁作用,妥善处置集体案件。稳步推进“双随机”工作,“治欠保支”取得明显成效。推进苏通园区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我市辖区内仲裁机构实现全覆盖。

(六)加速升级,公共服务效能倍增。严格执行放管服改革部署要求,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权力事项网办率达到100%,全年不见面办件率由56%提升至87%,权力事项办件承诺时间比法定时间压缩61.7%,全省排名第二。推行“一窗式”服务,将原来对外82个23类窗口,整合为75个11类窗口,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9.5%以上。稳步推进一张网建设,成功开发社保缴费查询数据接口,并与省政务服务网对接。升级人社信息系统硬件设备,推进便民服务终端布放。探索社保卡业务与银行业务“一窗式”办理,启动近40个社保卡银行网点。

二、面临的形势

结合国情、省情和市情来分析,当前人社工作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但辩证的看,挑战本身就是机遇,能够倒逼人社工作创新发展。

(一)在就业工作方面。受经济下行、贸易摩擦、环保督查、“三行业”整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状况仍然存在,就业质量、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同时,南通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设区市,青壮劳动力占比持续下降,而企业用工观念尚未得到及时改变,据上半年统计,仅有7.66%的岗位企业愿意招用45岁以上的劳动力。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努力实现就业局面企稳向好。

(二)在人才工作方面。国家对引进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地上演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留住本地人才、吸纳在外人才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广泛共识。南通虽然目前的人才工作主要业务指标整体居于全省“第一方阵”,但受地域、产业、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体制机制还不够优化,发展环境还需改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将人才上升到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和推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与南通地位相称的人才强市。

(三)在社会保障方面。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殷切,现在已从“有基本保障”转变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方便快捷的需求。南通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率先建立的基本照护保险制度被人社部誉为“第六险”发源地。但同时,受老龄化日益严峻、待遇刚性上调、扩面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社会保险基金普遍面临较大压力,市本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赡养比已低于2:1。随着“互联网+”模式下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监管手段还不健全,对扩面参保带来新的挑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持续加大社保领域改革力度。

(四)在劳动关系方面。国家和省市都建立了相应的联动协作机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通过抓机制完善和能力提升,和谐劳动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但同时也要看到,劳动关系的成因比较复杂,一些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劳动关系协调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大量非标准劳动关系涌现,传统劳动关系规制难以适应,处置难度加大。据统计,截止10月底,我市受理欠薪投诉案件1321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5%。面对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矛盾的系统、依法、综合、源头治理,不断强化执法效能建设,持续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2019年工作打算

(一)着眼全局,推进就业创业企稳向好。牢牢把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根本要求,深入贯彻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战略部署,重点抓好“四个推进”:一是推进就业政策落地。围绕稳定就业基本盘,及时调整完善宏观经济与就业政策协同、创业资金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失业风险防范等政策。研究灵活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政策。二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业扶持政策落地生根,确保政策“应享尽享”。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打造“三创建”工作成果展示年,提供全要素创业服务。三是推进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帮扶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吸引外地毕业生来通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政策,确保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四是推进就业培训工作。实施培训促就业“增量提质”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广“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依规买单”的服务供给模式。

(二)聚焦发展,推进人才引培量增质优。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部署要求,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重点突出“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推动。紧跟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引才用才激励等若干办法。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强化措施拉动。围绕我市“3+3+N”产业发展布局,拓宽招才引智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有序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和博士后设站单位赴外招聘。推进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搭建外国专家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强化培育带动。发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国家集训基地优势,鼓励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进省重点技师学院建设。开设博士后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四是强化服务联动。健全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精心组织专家疗养和高层次人才津贴发放工作,规范高校人才服务工作站建设。完善留学归国服务工作,激发外国专家在通工作和创业热情。

(三)健全体系,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社保体系,重点做到“四个推动”:一是推动全民参保。借助社保费征管体制改革后的有利条件,加强与税务部门信息比对,确保五大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5%左右。督促中小微企业和重点群体依法参保,推进医疗、生育保险扩面和工伤保险全覆盖。二是推动政策落地。全面落实社保惠民政策,统筹做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稳慎化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遗留问题,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三是推动监管到位。提升社保基金可持续运行质量,按照《江苏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要求,加大社保基金专项检查监督力度。借助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有序开展社保基金社会监督。四是推动服务便捷。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以“互联网+社保”为引领,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经办服务水平。加强“网上大厅”建设,提高网上服务覆盖率和使用率。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推动公共业务向基层平台延伸。

(四)紧跟形势,推进人事制度科学规范。按照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要求,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公务员法》修订为契机,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贯彻落实,妥善解决机构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补充,强化事业单位聘用管理,健全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三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落实省厅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政策要求,加强收入分配督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四是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严格按照序时进度完成上级下达的安置任务,扎实做实企军群体稳控工作。五是确保人事考试安全。高质量完成2019年人事考试任务,持续保持人事考试安全无事故。

(五)服务大局,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围绕构建和谐南通目标,加大劳动关系共建共享共治力度,重点推进“四项举措”:一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重大问题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处理,构建多方参与、协调联动的和谐劳动关系体系。做好重点数据动态监测,推动信访矛盾大化解。二是推进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及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企业人工成本水平和企业工资指导线,促进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横、纵向联动,重点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认真履行联席办职责,统筹各方做好治欠保支工作。加大“双随机”推进力度,确保完成主动监管任务。四是提升劳动争议调解效能。推进调解仲裁平台建设,规范调解员队伍管理,组织调解员仲裁员技能大赛,提升“智慧仲裁”建设水平。

(六)统筹兼顾,推进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力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工程,重点突出“四项举措”:一是打造服务流程标准化。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结合新三定方案和服务标准化要求,缩短办事环节,精简各类材料,公布服务事项清单。二是推进窗口服务再升级。持续推进大厅服务窗口一窗受理,尽早实现窗口叫号服务,加快研究业务同城通办,将更多业务向基层延伸。三是拓展“智慧人社”新功能。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网上统一受理平台、电子档案库、电子证照库等建设,减少各类证明,疏通办事堵点。四是开展窗口业务大比武。组织人社系统窗口业务技能操作比武活动,提升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夯实行风建设基础,增强人社集体凝聚力。

四、工作中的突出亮点 

(一)沪通融合取得突破进展。去年,省政府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后,我们及时将对接服务上海作为南通人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来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上海北大门”和“沪通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决策部署,多领域加强与上海的交流、协作,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在人才交流合作方面,积极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牵线搭桥联合企业培养博士后;在驻沪重点高校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组织超过500家(次)企业赴沪开展引才招聘,达成来通就业意向3000个以上。在退管服务协作方面,沪通两地互相将异地居住本市的退休人员统筹纳入居住地社会化管理服务范畴,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及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工作。2018年以来,我市协助上海居通的退休人员及供养亲属做好领取社保待遇资格认证10342人,认证率100%,居全省异地认证率最高水平。

(二)人才引培实现“跨江赶超”。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不断放大南通作为基础教育强市的资源优势,聚力构建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的人才高地。自2017年起,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通籍英才归雁计划”,引进海外通籍人才89名,通籍毕业生回通人数2.5万余名,回通率提升为42.02%,创历史新高;组织赴外招聘线路55条,招聘场次165场,招聘频次广度全省领先,并在全省唯一实现企业高校招聘“零成本”。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数、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人数、高技能人才入围省“双创计划”人数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弹性学制教育。承办全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5个项目的省级预决赛,我市获优秀组织奖和5个一等奖,竞赛项目总分全省第一。2017年,我市留创园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继成功建成长三角北翼首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后,通州、如皋两个留学人员创业园成功获评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入围数全省之首,为我市对接国际创新创业资源提供了重要载体支撑。

(三)首创全省苏陕县际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苏陕扶贫对接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全省率先与陕西汉中开展系列交流对接活动,促进劳动力资源需求与供给优势互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定期采集推送岗位信息,推进供需有效匹配。2017年4月,赴汉中市开展劳务协作对接洽谈会,会上确定县(市、区)级结对关系,进行县级人力资源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此举标志着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苏陕扶贫市级对接后,又率先实现县级劳务协作对接。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207家次企业26次开展招聘面试活动,提供就业岗位24794个,引进外来劳动力近10万人,其中市区引进4.6万人,使在通企业用工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8年6月,我局作为全省人社系统唯一代表在苏陕劳务协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四)“放管服”改革强力推进。严格按照简政放权要求,推进放管服和不见面审批服务工作。目前,我局对外公布的权力事项53项,除不需要进驻的行政处理事项15项外,其余全部集中到政务中心人社大厅办理。权力事项在政务服务网的办理通道100%打通,网上不见面率67%。简化执法流程,将依申请审批事项承诺时间压缩到法定时间的61%,全省排名第二。按照优化服务的要求,稳步推进一张网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市、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人社政务服务新格局。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依申请事项28项、公共服务事项22项。成功开发社保缴费查询数据接口,并与省政务服务网实现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