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来源: 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21-04-09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直面挑战勇担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2020年是充满挑战、奋力进取的一年。面对大战大考,全局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克难前行,勇于担当、顽强拼搏,在战大疫、保民生、促发展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一年来,先后有40余项工作受到国家和省表彰肯定,省厅戴厅长和其他6位厅领导先后来通调研指导,徐书记、王市长3次来局视察工作,均对大疫之年南通人社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一)站位全局,全力打赢就业保卫战。面对疫情冲击,坚持把稳就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举全系统之力构建形成“渠道多元、对接精准、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招引模式。创新开展“千人联万企”双招双引百日攻坚行动,协调专机专车302批次,接送复工返岗员工万余人。率先启动援企稳岗政策快速兑现机制,为2万家企业直接拨付稳岗补贴1.88亿元。2020年,全市新增就业1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1.75%,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1.85万人创业,新增外来人员参保9.5万人。我市稳就业、促发展工作举措先后两次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市委徐惠民书记专门给予批示肯定。同时,如皋市通过精准发力、精细服务,从早从快助力了企业复工复产。苏锡通园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效明显。

(二)扩大覆盖,全力拓展社保惠及面。为缓解企业因疫情造成的经营困难,构建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快速落地机制,全市减免企业养老、工伤、失业三大社保费80.45亿元。在沿江八市率先完成退捕专业渔民纳入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率和就业率均达100%,受到省委娄勤俭书记肯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待遇发放比例全省第一,率先实现改革落地。市本级争取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在全省领先,市领导多次给予肯定。2020年,全市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5.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职参保13.6万人;城乡居民保险参保133万人;工伤、失业保险参保均完成省、市目标任务。通州区加大鼓励扶持力度,全力推进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通州湾示范区强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整改,实现应保尽保。

(三)服务发展,全力提升人才积聚度。始终把人才积聚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率先在省内搭建校地对接“云端立交桥”,优化奖补提升引才吸引力,全市吸纳41513名高校毕业生来通就业创业。深入推动人才新政落地见效,对全市9668名大学生发放综合补贴1.24亿元。精心组织“南通市长北大清华行”活动,吸引一批北大清华学子来通创业就业。1个项目获评国家人社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项目,2个企业列为江苏省首批“G42+”重点民营企业人才人事综合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在海门区承办第八届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我市取得较好成绩。组队参加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斩获1金牌3优胜;参加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10人获奖,其中1人获“学生技能状元”,实现省技能状元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我市被省表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的设区市人民政府”。启东市赋能英才创新创业,人才新政成效彰显。崇川区主动作为,推动人力资源产业新发展。海门区创新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

(四)勇于破冰,全力激发人事新活力。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创新区高等研究院人事管理权下放,为清华、北大学子落户南通开辟事业单位招聘绿色通道。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体系,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体制和区划调整等工作,依规保障各项待遇按时落实到位。支持和鼓励县市区探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新模式,4项做法入选《中国事业单位发展报告》。积极争取省市级抗疫表彰计划和指标,1人记大功,8人获记功奖励。创新开展不见面考试服务,圆满完成34项报名及考试任务。工贸技师学院围绕推动质量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技工教育事业,成效明显。

(五)和谐创建,全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健全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开展和谐同行千户企业培育共同行动。组织推选南通市“十大员工幸福示范民营企业”,3个区县成功创建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和示范园区。全市主动监察用人单位3960户,受理各类投诉举报2577件,按期结案率100%。各级仲裁机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729件,其中立案处理5528件,结案率98%,调解成功率72.7%,为劳动者争取各类待遇18849.43万元。获评“2020年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突出成绩单位”。如东县加强源头控制,根治欠薪展现新成效。开发区采取服务窗口值班带班,劳资矛盾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升。

(六)党建引领,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牢固树立“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思想,打造“诚恒人社0513”融合党建服务品牌,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呈现新气象。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互联网+智慧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成功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人社审批服务清单内事项网上可办率90%,标准化社区(村)人社平台建成率99.3%。创新开发工伤保险“一体化”系统,工伤保险“一件事”机制获评江苏省法治建设创新奖。成功打造集成式、系统化、综合性的人才服务平台。支云仲裁庭审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互联网+云仲裁”。海安市多措并举,打造“青年·清廉”党建品牌。

二、锚定目标抓落实,奋力推进“十四五”人社事业良好开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意义特殊而重要。全局上下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按照国家和省市重要战略部署,放眼全局谋划工作,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一是要准确把握形势。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尽管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但我们仍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中。从南通的发展情况看,我们已顺利跨入“万亿俱乐部”,经济能级迈上全新台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亲临南通视察,为南通加快战略机遇转化、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人社部门,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南通大踏步发展的难得机遇,借势发力、乘势而上,加快补齐制约人社事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二是要干出发展优势。推进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关键要看我们积聚了多少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发展优势。去年,我们相继带队赴省内外的一些先进地区进行了调研,通过一路走一路看,确实感受到了我们与先进地区存在的差距,这里面既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性的障碍问题,同时也有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因此,系统各板块要切实增强方位感,将已有优势做大做强的同时,自觉在全省全国同行中找位次、树标杆,正视不足,勇于挑战,努力创造更多的“全省第一”“全国领先”。三是要保持昂扬气势。气可鼓而不可泄。当前,南通人社事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迈过的坎很多,有些方面甚至要进行格局性重塑,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善做善成。系统上下要切实增强定力、保持韧劲、激扬“狼性”,始终铆足“比”的劲头、增强“学”的主动、点燃“赶”的激情、强化“超”的追求,保持那么一股子拼劲、闯劲、干劲,以推动工作的过硬成效,争当人社事业发展的“顶梁柱”。

今年全市人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重要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总目标,聚焦稳就业、可持续、强支撑、促和谐、优服务,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十四五”全市人社事业发展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始终把就业作为第一位工作,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精准落实政策。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提升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统一的线上就业失业登记系统和公共招聘平台,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便民举措。突出重点群体。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援助8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1万人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在通高校毕业生留通率提高10个百分点。拓展就业渠道。丰富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功能,精心组织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在春节前后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做好“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新增首次来通就业人数8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3.5万人以上。提升就业质量。开展“技能提升质量年”活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行订单式、套餐式等新型多元培训方式,持续开展以工代训,提升培训层次和质量,培养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

(二)着力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进一步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强化兜底保障,防控基金风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推动改革落地。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统管,巩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成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根据新修订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保障制度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和经办服务。推进企保扩面。加大行政推力,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对劳动年龄段农村居民、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精准扩面,不断推进本地户籍从业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增参保力争17万人。增调社保待遇。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规范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多渠道多层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基金监管。着力构建社保基金监督制度体系,开展基金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坚决遏制一次性违规补缴和违规提前退休,持续提升监管手段和效能。

(三)持续强化人才引培力度。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原则,强化高端引领、技能支撑,扎实做好人才引培各项工作。加强队伍建设。继续巩固沪通人才合作成果,推动苏锡常通人才大合作。以创建省“留学回国人员之家”为契机,推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举办博士后创新大赛和合作洽谈活动。聚焦产业发展。根据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发展需求,统筹做好本土人才开发和外来人才引进,整体提升通籍毕业生回通率和在通院校毕业生留通率。优化综合服务。推进大数据应用和云平台开发,综合运用网办大厅、实体大厅、基层平台、电话邮件等多位一体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便捷度和舒适性。以重大人才活动和“双创”计划为牵引,组织人才工程申报和技能练兵比武,增强高层次人才队伍整体竞争力。

(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要求,持续提升全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水平。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推动落实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后的人事管理制度。推动实施新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一线的编制外医务人员定向招聘工作。深化工资制度改革。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构建符合不同行业特点、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贯彻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发挥表彰激励作用。组织实施南通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暨决战过万亿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配合办好全市抗疫表彰大会。编报好2021年度市、县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计划。确保人事考试安全。以考风考纪为抓手,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优质服务为重点,确保人事考试安全有序开展。

(五)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努力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劳动关系新格局。加强协商协调。全面贯彻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大治欠力度。认真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强重点领域欠薪问题整治,确保不因欠薪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提升调解水平。推进裁审对接,强化联动配合,发挥多部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合力。加强基层调解组织、企业、行业协会调解组织建设,从源头避免和减少争议纠纷。

三、凝心聚力重实干,筑牢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固根基

中央专门强调,在“十四五”起始之年的特殊节点,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更昂扬的斗志,强化担当,奋发有为,全力完成好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要对标对表,突出政治引领。要立足“政治机关”定位,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推进人社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以提升人社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主线,不断强化前瞻意识和创新思维,统筹制定“十四五”规划和发展目标,奋力推动各板块工作争先进位,切实将上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要固强补弱,聚力争先创优。近年来,我们虽然在争先创优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为人社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但我们也要立足更高站位,跳出南通看南通,打出更多在全省、全国真正叫得响、立得稳的品牌,实现“量质并举、速效并重”。要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们必须比别人起得更早、跑得更快、拼得更狠,把更多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把竞争优势转变为领先态势,推动南通人社工作努力走在前列。

三要形成合力,强化担当作为。去年,从局领导班子到局属处级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包括部分县市区局的领导班子,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换届调整。新班子就要有新气象,就要有团结带领所在单位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使命担当。新的一年,我们将把“担当担当再担当、落实落实再落实”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主基调,强化层级管理,压实各级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管理统一、责权明确的管理机制,做到工作逐级报告、责任逐级承担,以此调动各级干事创业积极性,强力推进各项部署落细落实。

四要守住底线,防范安全风险。要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全面落实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切实增强安全发展的能力。当前,疫情传播呈现散发态势,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要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统筹抓好组织领导、出行管控、防护教育、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严格控制线下会议、活动的规模和场次。同时,要加强舆论监测和政策解读,占领守好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对于一些没有时间硬性要求的敏感政策,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审慎出台,切实防范政策风险。

五要全面从严,夯实党建根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党建工作被赋予更深内涵。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不懈纠正“四风”。要纵深推进“诚恒人社0513”融合党建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办好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不断放大品牌效应。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形成用干部“看贡献大小、看能力强弱、看实绩多少、看群众认可度”的鲜明导向,对于确实优秀、潜力较大的同志,要站在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防止用干部重眼前、轻长远的短视行为,真正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