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兴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专门制订鼓励南通籍大学生和南通高校毕业生优先在本地就业创业政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才赋能发展,发展集聚人才。近年来,我市坚持在发展大局中定位人才工作,分类实施、精准引才,推动“通才留通”“通才回通”齐头并进,人才流入质态持续上升,近三年吸引青年大学生来通就业参保年均达到4.8万人,其中通籍毕业生年均回通就业参保达到2.2万人,与每年高考离通数基本持平。
一、关于加大人才政策投入和扩大政策覆盖方面。近年来,我市人才政策迭代频次和加码力度均走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前列。201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人才新政2.0,将本科生和技能人才纳入津补贴政策体系;2021年出台人才新政3.0,在全省率先构建从大专生到博士的人才津补贴政策体系;2022年出台政策补充意见,创新推行人才津补贴“3+2”政策,支持人才在市区购房安居,并将原先3年的生活津贴享受期延长2年,最多可享受5年;2023年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全过程和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升级打造人才新政4.0,出台《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通委发〔2023〕10号),这一轮人才津补贴政策主要呈现出资助范围广、周期长、额度大等特点。启动“通才回通”行动计划,各普通高中延伸服务通籍学生发展的链条,完善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工作职能,重点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毕业生发展情况跟踪研究和校友服务,厚植通籍学生家乡情怀,鼓励学子学好本领反哺家乡。自2020年人才津补贴政策实施起,市级已兑现人才津补贴8.28亿元,惠及人才15万人次,其中通籍人才超半数,远超省内其他地市,享补人才留通率保持在90%以上。
二、关于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方面。在全省率先以人大立法形式,将谷雨节气定为“南通人才日”,全面彰显“南通爱才、通通都来”的最大诚意。在服务保障方面,集成优化“江海青年卡”,在就业创业、融资贷款、智慧托育、出行旅游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在人才安居方面,打造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市级给予最高15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最高240万元每户公积金贷款额度。在就业创业服务方面,发布“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从档案转接、保险缴纳、求职平台、创业政策介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提供实时信息。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摸清其基础信息、就业意向、创业意向、培训意向等情况,“一人一档”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台账,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1131”服务。在人才载体建设方面,坚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坚持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所需布局人才工作,2023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载体28家,现有博士后载体140家,载体数位居全省前列。“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建省级留创载体2家,全市现有留创载体15家,孵化总面积超过290万平方米,高层次人才载体的辐射面不断拓宽、承载力不断提升。
三、关于强化通籍人才和在通高校毕业生招引方面。一是嵌入节假日,激发“通才回通”愿景。启动“通才回通”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各地各校充分利用国庆、校庆等重要节点优秀校友规模化返乡时机,累计举办各类校友返校活动80余场,吸引14000余名各界校友和企业代表参加。抢抓通籍学子寒暑假返乡季,开展“新春座谈会”“学子看家乡”“暑期社会实践”和“人才夜市”。依托“江海英才创业周”,开展暑期名企优生“直通车”招聘。利用开学返乡契机,在机场、高铁站开设人才服务专柜,变交通枢纽为“人才枢纽”。二是依托工作站,系紧“桑梓情深”纽带。在高校建立“通籍生源库”,定向推送“给通籍学子的一封信”、热点岗位和人才政策,开展“回通就业典型人物”视频展播,激发通才回通愿景;设立“通籍生源群”,培育一批有志于宣传家乡、建功家乡的学生骨干,以学生带动学生,扩大南通“朋友圈”。各地各校累计建立校友联系渠道,完善校友人才数据资源库建设,各地累计收集各类校友信息11万余条。三是抢抓引才季,打通“就在家乡”渠道。在重点引才区域举办通籍毕业生座谈会,解读人才政策、推介优质岗位。校园行覆盖通籍生源超过200人的高校36所,发布岗位10万个,同时在高校就业网站首页开辟“南通引才专区”,为学子了解家乡、回流家乡打开窗口。四是紧盯留通率,构建“链式服务”体系。围绕在通高校大学生涯的萌芽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提供系统性、递进式、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不断深化“职选南通”理念。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专家团”“青春留通推荐官”作用,以在通高校为重点,精心打造就业指导“慕课堂”“典范说”精品课程和“咖·扉”说系列活动,在学子心中种下“就业光荣、择业自信、情系南通”的种子。聚焦在通院校毕业季学生,实现招聘服务全覆盖,结合专业优势和企业需求,2023年深入所有在通院校举办专场招聘会21场次,发布岗位1.5万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所提建议,把握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加速以南通籍大学生和在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回通留通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政策再集成。按照“集成、破壁、叠加”的思路,围绕引育留用全过程,在市委人才办牵头下,对现有青年高层次人才政策再集成,出台更多的“发展型”政策、“保障型”政策,让更多人才特别是通籍人才和留通人才尽早尽快享受政策红利。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由市教育局牵头,研究起草《关于深入推进“通才回通”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包括优化“人才新政”和人才环境,健全通籍学子信息数据,拓展南通发展宣传推介空间等,吸引更多在通高校毕业生和通籍人才留通、回通发展。综合施策激活企业引才育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建立通籍学子就业奖学金等机制,源头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二是引才再发力。充分发挥人才新政杠杆作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精准招引模式,突出“重点地区优先、大型校招优先、急需产业优先”原则,组织我市用人单位赴外地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南通日”活动。继续抓实“回通率”,通过“通籍生源库”、“通籍生源群”,讲好“南通故事”,搭建好企业和学子之间的“求职招聘”桥梁。三是服务再提优。以信息化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打造集成式、系统化、综合性的人才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一站服务。继续举办丰富多彩的通籍校友活动,鼓励广大校友献计献策、返乡创业,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在外所从事工作或研究领域与南通六大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通籍优秀学习,协调企业加强沟通对接,推进企业与人才在科技研究、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等方面的合作。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