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
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赫然引入眼帘。怀揣着崇敬与好奇,我读完了这本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理想追求、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梁家河》,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他还说:“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习近平在艰苦的知青岁月中坚定了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并把这种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就业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主要靠的就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就业人,应当加强党性锻炼,磨炼党性心性,补足精神“之钙”,坚定政治理想,保持政治定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中向好。
学习《梁家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正如习近平所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一开始村民不接纳他和他有距离,到后来村民想着他推举他当党支部书记,再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一步步走来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守,他用实际行动让村民信服!从1975年离开梁家河到2015年回到梁家河整整40年的时间,总书记依旧记着当年同伴们的小名,正是因为总书记始终把梁家河放在心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新时代的就业人,常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它成为自己在促就业这个民生服务领域的努力方向。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借助新媒体和基层服务窗口,全方位、精准地推送就业创业政策,做到服务对象“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在“放管服”配套改革方面,通过办事流程优化、信息化改造提升,更大程度的方便服务对象,力争做到零投诉零纠纷,服务满意率达到100%。
学习《梁家河》,不断学习严以修身
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也在看;夜晚在煤油灯前看书,脸被熏黑了不说,吐出的痰也是黑的。“那个时候到处找书,到处看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自我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出了当年给自己制定的读书座右铭。
作为新时代的就业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更有底气在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自觉进入学习“新常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就业”和“更加充分就业”,积极学习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并进行思考。关注时事动态,学习了解各种新形势下的新知识、新理念,拓宽视野。通过学习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
学习《梁家河》,不畏艰难磨炼意志
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正是因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
习近平后来回忆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在梁家河,面对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四川取经,成功修建陕北第一口沼气池;面对田少粮食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冒着政治风险,打坝治理神车沟,身先士卒,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干”。
作为新时代的就业人,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在目前宏观经济趋缓、供给侧结构转型、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等复杂的形势下,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