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机关学习专栏 > 学习心得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书随笔

来源: 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20-07-31 字体:[ ]

2020年的春节注定将在新时代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居家隔离的无奈,网上抢口罩、抢菜的焦虑等等,刻画出2020初始的模样,也将成为我们的共同记忆。在这最长的春节假期里,读一本书或许是最容易静下心来的方法了。家里的书大多都是翻过的,偶有基本崭新的,估摸着也是买“爆款”,但实际却不怎么样的,看了几页也就束之高阁了。还好现在的阅读方式多种多样,电子书极大的便利了书籍的购买和传播,只要想看的,通过网络总是能看到的。

选到《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以下简称《祭祷》)这本书,或许是因为现在面对未知疫情威胁的无助和当时人们面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的无助有些类似吧。切尔诺贝利之灾作为二十世纪最大的技术性劫难,自事件发生后,文学作品等不计其数,很多都关注着事件本身,而《祭祷》此书却更多的关注着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些曾将将切尔诺贝利作为家园的人们的情感、思想、语言。《祭祷》里的内容跨度超过20年,由一个个亲历者口述,作者没有进行过多的修饰,将人们从事情发生之后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是几十年的感受真实的记录下来,作为俄文译制版的书,译者也是很“真实的”按照俄语语序给翻译出来了,读着有点费劲,但也更真实的感受到那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悲痛甚至是绝望。读着书,看着电视里、微信中的新闻,不经发现书中那些面对灾难时政府、群众的反映和今天是如此相似,或许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灾难,人们都只是做了件下意识的事情。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时二十三分五十八秒——连续爆炸摧毁了坐落在白俄罗斯边境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动力机组的反应堆及建筑。所有人都产生了可以说出与不可说出的情感,因为我们触碰了尚不可知的东西。”有时候危险就在隔壁,会在一瞬间来到众人的面前,而在危险到达之前,众人却对危险一无所知,更危险的是真相被掩饰。“在灾难发生的时代与我们开始谈论灾难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中断,那是噤声的时刻。所有人都记得……上面的某些部门做出某些决定,起草秘密指示,直升机飞上天空,大量军事车辆沿路行进,下面的人提心吊胆地等待消息,活在小道消息中,但是所有人对重要的事都三缄其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找不到词汇表达全新的情感,也找不到情感对应全新的词汇,我们不善于表达,但逐渐沉浸于新思想的氛围中。今天我们可以判断当时的状态,就是缺乏真相,想知道真相,理解所发生事件的意义。”只能说切尔诺贝利确实是人灾,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更加是社会管理上的,考虑到当时苏联的社会环境,或许这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吧,但正是这种群众和国家机器的冲突或许为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谈到国家在灾害应对中的做法,为政者和群众的考虑维度或许真的是差异很大的,例如电影《传染病》中,美国精英高层就觉得疾病带来的恐慌威胁比传染病更严重,因此对消息百般封锁,防止信息泄露;此次全球抗疫过程中,新加坡的抗疫策略就特别引人瞩目,有国内媒体将其形容为“佛系”抗疫,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不鼓励公众佩戴口罩、不禁止大型群众集会、不进行社区隔离、企业不停工、中小学不停课,因为其制定的抗疫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尽可能“保经济发展,稳社会秩序”,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的有序存续比个体生命要来的重要。反观国内,应收尽收,治疗国家兜底,以至于有人羡慕我们的举国体制,在这个地球上,有些事情或许只有中国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才干的下来。面对此次的新冠肺炎,我们除了武汉前期的工作遭人诟病外,其他应该是做的很好了。相比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政府隐瞒,让无辜群众暴露在核辐射中的行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都进行了宣传引导,让大家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怎么面对,特别是通过现在高效快捷的通信网络,我们也及时了解到医疗、科研一线的进展,对抗疫有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认识,增加了必胜的信心。

从书里,也发现了科普的重要性,譬如“我们并没有太在乎什么辐射……我们如果没有看到它,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也许会害怕,但是,当我们看到它时,就不那么害怕了。警察带着士兵摆了几块牌子,就竖在路旁的房子边,上面写着:五十居里、六十居里……”“来了一个大科学家,在俱乐部里讲话,说木柴应该清洗……真是怪事!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他们下令我们要清洗羽绒被、床单、窗帘……就像在他们自己家里一样!那些东西都收在衣柜和箱子里。家里怎么会有辐射?玻璃后面也有?门背后也有?真是怪事!”在那个没有科普的年代,对于普通的当地居民来说,这些突如其来的要求是多么无法理解,以至于在身体受到伤害后才认真认识到危害,这是一场悲剧,是一场关于知识传播的悲剧。但对于抢险救灾的人,无论是管理层面的无知还是隐瞒,都可以说是犯罪了。“他们带我们到了那个核电站。每人发了一件白长袍和一顶白帽子,还有纱布口罩。我们负责清理。我们第一天先在反应堆下面干活,又是掏又是铲;第二天都是在上面,在反应堆顶部清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判断,盲目的用生命去填坑抢险,或许算的上“英勇”,但我看到的更多是悲伤。联想到此次新冠肺炎,也是谣言满天飞,还好最终也都有正确的声音出来。譬如说关闭中央空调一说,大概过了两三天才有文章来解释:空调循环的是内部空气,和外部没有太大的关系,要说关系的话,也是热量的传递,在没有潜在危险的情况下使用是没有关系的;反而是整栋楼的新风系统,则会因为一个地方的污染造成整栋楼的污染。还好,对于我们的医护人员来说,应对的措施还是得当的,只可惜因为前期判断失误的原因,物资储备不够,还是有人在医护一线牺牲了。

在书中也发现了些有趣的风俗传统,看完只能感叹文化传播的神奇,感叹这个地球村上人们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远方的白俄罗斯人居然有和我们本地一样的传统。“我们的房门……那是我们家的护身符!是家族的遗物,我的父亲在门板上躺过。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风俗,也不知道别处是不是这样,只是妈妈说,我们家去世的人都要躺在自己家的门板上。”现在“上楼”后的人们已经见不到门板了,新一代的小朋友更加是见都没有见过了,估计这个传统到我们下一代人那儿应该就要被遗忘了。

漫长的2020在疫情中缓慢的流逝,抗疫也进入了新常态,希望我们的每一天坚守都能换来抗疫的光明未来。

(局机关第四党支部 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