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机关学习专栏 > 学习心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有感

来源: 工伤中心 发布时间:2018-07-24 字体:[ ]

\r\n 一个人被历史铭记,一定是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路被历史铭记,一定是它被无数不平凡的人走过。

\r\n

\r\n 不同于学术专著的晦涩难读,亦有异于卡尔维诺笔下的如梦似幻,李伟主编的《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以饱满的哲思为骨,以详实的史料为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血,鲜活地重现了丝路的前世今生。作者下笔如暮色钟声,又兼流风回雪,绵亘千古的长河落日、黄沙走石、北风哀嚎、马奔驼鸣、兴衰荣辱、离愁别绪、纵酒高歌——千种风情、万般桑田尽是跃入眼前。

\r\n

\r\n 而其中最熠熠生辉的,是从古至今无数丝路人的上下求索。

\r\n

\r\n 虽千万人吾往矣

\r\n

\r\n 每个时代都有英雄。有风萧萧兮慷慨赴死的英雄,有一统天下推进千年文明的英雄,有叩问苍生心忧万民的英雄,有宁灭十族不改气节的英雄,有强敌外侮毁家纾难的英雄……他们以血以魄留给史页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时过境迁,仍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万世芳名。但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英雄。他们的行为初看并非惊天地泣鬼神,细品之下却觉得远非常人可及。

\r\n

\r\n 丝路开拓者就是后者。

\r\n

\r\n 汉武帝因内政外交,尤其是抗击匈奴的需要决定遣使去西域各国合纵连横,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决定会促成一条名垂千古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人们对沿线的认知还停留在神话传说阶段,未知带来的恐惧感甚至压过了鬼怪食人传说带来的恐慌,更是谣传的神仙幽会之地那一抹旖旎色彩压制不住的。所以,这一决定无异于直接流放赐死,流放之地是比烟瘴之地还要恐怖千百倍的地方。

\r\n

\r\n 此一去必定死生未卜,众人心知肚明。

\r\n

\r\n 时年四十九岁,知天命的年纪本应留在京城享受生活的张骞却站了出来——

\r\n

\r\n 好,我去。

\r\n

\r\n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自然环境的恶劣,风雨兼程的艰辛,都没有打乱他西行的脚步,不幸的是他和随从在河西走廊一带被匈奴俘虏软禁。

\r\n

\r\n 这一俘,便是十一年。人生有多少个十一年?何况还是与家人断绝音信,被迫生活在异族他乡,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十一年。然而他依然未忘使命,成功出逃后并没有折返回朝,而是继续前行。六十岁的老人,只带着一个随从,因仓皇出逃缺水少粮的情况下,越过了沙漠戈壁,翻过了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依次游历了大宛国、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两年后才得以返回长安。

\r\n

\r\n 故土一别十三载,个中详情共与何人说。出发时两三百人的队伍,回来的唯有他和随从两人。而京都的儒生与他出走之前一样,春日打马,冬日饮雪,用整个夏秋赌书泼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他做过茹毛饮血的野人,士大夫之身的阶下囚,举头明月低头荒滩的思乡者,但也唯有他见识过天地之大,世界之悠悠,六合环宇的沧海桑田。生命已近暮年,却以耄耋之躯推进了文明进程。

\r\n

\r\n 七年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行程依然艰苦却比较顺利。后汉朝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根据张骞两次西行采集的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信息,开通了丝绸之路。

\r\n

\r\n 虽不吝惜笔墨却无法表达对这位丝路开拓者感慨之情之万一。芸芸众生,前途迷障时,他身先士卒,虽千万人吾往矣,慷慨前行。

\r\n

\r\n 历史大约感念其诚,大方地掀开新的一页,以翠墨待后人书。

\r\n

\r\n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r\n

\r\n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r\n

\r\n 张骞的脚印提供了一种可能,一条真正的路的成型则需要无数后来者的车辙。

\r\n

\r\n 自张骞往后,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这条路。他们有丝绸之路的决策者,更有实践者。他们有帝王,有使者,有商人,有留学生,有宗教人物等。他们有的家喻户晓,有的鲜为人知。他们如夜幕下飞翔的鸟儿,只能在斑驳的屋檐上窥见一点暗影,时空却记录了他们翅膀的每一次颤动。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信条,他们甚至隔着数朝数代,隔着文明时空,却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r\n

\r\n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r\n

\r\n 当第一个火种探出好奇的目光逡巡世界,一场绵延数十世纪的文明火光就再也没有熄灭过。

\r\n

\r\n 从第一代丝路人至今已有几千年,每一代丝路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踩的更实,走的更远。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支撑的是寻求远方的信念,祈求的是更好的生活。他们也许从未宣之于口,但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传承了这种丝路精神。

\r\n

\r\n 丝路人走出去不仅看世界,同样带回了世界。正如书中所指出的,沿着丝路挖过去,将挖出半部由文物构建的世界史。这不仅是丝路存在的明证,更是丝路繁荣的缩影。丝绸之路无疑是老祖宗留下的光辉遗产,也是中国人留给世界的财富。

\r\n

\r\n 如今,幸不辱命,新时期的中国人作为新一代的丝路人,以更加高度的自觉,在重温祖先勇气与毅力的基础上,运筹帷幄,绘制蓝图,谋求再现丝路各国的合作和和平带来的温情、机遇和共同的发展。

\r\n

\r\n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也是文明之光的重燃,是继承,也是发扬,是当下,更是未来。在高度发展的文明进程中,在宏伟目标下,新丝路人定会实现超越,新丝路也必会再现辉煌。

\r\n

\r\n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r\n

\r\n 丝绸之路淡漠地看着数千年来沿途的风光或狼狈。她的每一道沟坎,每一粒尘沙都曾被鲜血和汗水浸透。她是看惯兴替的,是沉淀过荣与辱、盛与衰的,是大气而知道轻重的,因而是祈求安定和谐的——她无声期盼世人自己参悟其中的真理。

\r\n

\r\n 万国来朝,大国之气扶摇直上,沧海仅付之一笑。列强霸凌,风雨飘摇,家国生灵却不止一声叹息。丝绸之路的历史令人自信,抖落历史尘埃的她却更令人谦卑。

\r\n

\r\n 所以丝路重启不是为了追求排场,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恃强凌弱——“追求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初心。

\r\n

\r\n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r\n

\r\n 新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征程呼唤新的精彩。新丝路人已经在路上,这一路千山万重,这一代负重攀岩,唯有初心为伴,砥砺前行。

\r\n

\r\n 掩卷长思,书中带给人的除了历史浮光掠影后的厚重沉淀,以及国家强大的喜悦和自豪,同样也令人对当下生活产生反思——每一个人在走的都是自己的“丝绸之路”。

\r\n

\r\n 无论是需要兢兢业业的平凡岗位,还是徘徊不去的少年梦想,无论是按部就班疲于生计,还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风雨泥泞中挣扎蹒跚,还是岁月静好时且听风吟,生命在时代中被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演绎,时间在知晓或不知晓中怅然流逝。人生面临无数大梦初醒的时刻,无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无数求而不得不求而得,无数岔路口必须抉择,该如何摆脱与生俱来的生之焦虑,走出属于自己的无悔“丝路”?

\r\n

\r\n 也许只能以史为镜,寻觅初心。

\r\n

\r\n 初心在,脏腑安定,方可以正道直行,不负光阴。

\r\n

\r\n  

\r\n

\r\n (工伤中心党支部  潘安然)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