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机关学习专栏 > 学习心得

为南通发展聚人气添活力创效益——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引申的思考

来源: 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2019-07-18 字体:[ ]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国家之间如此,城市发展何尝不也如此?当前,南通正处在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关键时期,正是谋人之时、用人之际,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人社部门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参与部门,作为其中一员,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提升人才工作支撑力。

一、优化“软环境”,打好政策“组合拳”

近年来,随着我市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江海资源优势的持续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政策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补齐这方面的短板,我们首先要搞好人力资源顶层设计,结合《南通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重点在职称评定、专家选拔、岗位设置、表彰奖励等方面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其次要善于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推动教育、房管、卫生、公安等部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家属安置、就医、出入境等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把握好“短期引进”与“长期培养”的关系,做好“引进政策”与“管理政策”的统一。再次要推进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素质人才梯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总量与经济同步增长、分布日趋合理、结构逐步改善、素质明显提高。

二、夯实“硬环境”,提升载体“含金量”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吸引和培养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载体,只有把载体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举措,做大、做强、做优人才载体,才能真正使载体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我市推进人才载体建设,要按照层面宽、机制活、成效实的要求,制定载体建设的管理细则、考评制度,逐步扩大载体规模,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切实防止人才载体出现“重设立、轻建设”现象。必须紧紧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力度,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技术研发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院所在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到境外以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不断强化园区优势载体效应,推进人才创业园建设,推动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企业和要素保障集聚。加强众创空间合作联动与资源共享,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鼓励引进国际知名孵化器,支持南通科技型机构到硅谷等地创办孵化器,并带动成功孵化项目落户南通。通过多管齐下、多向发力,提升我市人才载体建设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

三、畅通“服务链”,发挥市场“主导性”

全面贯彻市场理念,该由用人单位办的交给用人单位,该由市场运作的交给市场,在全市形成人才市场发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的鲜明导向。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准入制度、提高服务层次,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市场化选才、配才、育才、评才,建立集“产业集聚、企业孵化、服务拓展、品牌树立、产品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域,打造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意见》,加大对人力资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行业准入、土地供给、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引进的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贡献较大的本地优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等给予税收优惠和各项奖励。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公共服务有效保障,形成畅通有序、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四、注重“可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力”

新形势下,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迎接新常态挑战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作为人才工作重要参与部门,我们要建立人才服务权力清单,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支持和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一方面,要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培训力度。企业要为职工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工作和个人发展需要,提供国内外学习、交流和培训机会。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探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批技能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引导鼓励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推动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引导企业加大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研究等新型研发载体的投入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引导鼓励企业完善绩效考核。企业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薪酬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强化对重要职位、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薪酬激励,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

局机关第一党支部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