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科教频道有一档电视节目叫做《读书》,节目每期用十分钟时间向大众推介好书,分享读书的收获与趣味,鼓励大众读好书、好读书,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亘古读书为大事、亦为乐事,读书可以让我们与作者、与书中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滋补我们的精神土壤,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帮助我们明白事理、积累智慧、锤炼修养、增长才干。可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发育与成长的历程。
对于青年干部而言,更要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要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责任使命、一种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他曾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成长成才皆无捷径,青年干部必须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而其中“善读书”是关键。所谓“善读书”指的是要掌握正确的读书观念与方法,只有“善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感悟成长、收获进步,在读书中躬耕作为、成就理想。
古人读书留下了许多佳话、典故,更有不少关于读书的精彩观点和方法论述。吴尚之先生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110则,并加以诠释解读,写成《古人谈读书》一书。这本书对于青年干部学会“善读书”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价值,正如作者所言,“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领悟善读书的要义,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那么青年干部该如何做到“善读书”呢?
作者吴尚之先生曾提出读书有“十要”,可以理解为“善读书”的十样要求,即要有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要培育崇高的道德操守、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利用时间、要有选择标准、要心无旁骛、要下足“寻思”功夫、要做到学行结合、要共读切磋、要会通古今。青年干部要践行读书“十要”从而实现“善读书”,我想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要明确读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张“读书在得道利民”,“读书在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强调为民情怀与社会责任。青年干部读书易面临两种误区,一种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只知通过读书谋求个人利益,另一种认为读书是“秀才活儿”,觉得埋头苦干不读书也不耽误。这都是对于读书目的的误解。作为青年干部,读书首先要明志,要学习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将个人的读书学习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二是要做一名知敬畏的读书者。“十要”中包括要培育崇高的道德操守、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要心无旁骛等在内的这几点,其实都在强调读书者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善于省察自身、要敢于不耻下问、要做到专注如一等等。而当今的青年干部要做到以上这些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敬畏,要对书本敬畏、对知识敬畏、对榜样敬畏、对规律敬畏,要在敬畏中找寻自身不足、虚心刻苦求学,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
第三是要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一些青年干部在反思自己读书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会使用“碎片化”一词以表示自己未能形成系统化的读书计划。但其实,“碎片化”与有计划的读书并不必然矛盾。三国时期的学者董遇曾言读书当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就是说读书要抢时间,要运筹好时间。青年干部有时忙于各项事务,应充分利用好繁忙之余的一点碎片时间,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来读书,才能让碎片化时间连起来、活起来,实现点滴积累。
第四是要做到读、学、思、践结合。首先要知道读什么,读好书是善读书的应有之义。青年干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能有针对性地通过所读之书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素养和工作能力,因此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多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还要读与时俱进的知识书籍。其次要对所读内容加强思考,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强调的这一点。将所读内容结合自身、联系万物去探究求索,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最后很关键的是要能将学习所得投入实践中,见诸于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善于将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实践的实效,在躬身践行中真正理解和把握知识与真理。
第五是要形成互相学习、彼此促进的良好读书氛围。古人读书多会切磋,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青年干部要在读书过程中积极展开交流碰撞,互相交换读书的收获与体会,激发彼此读书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1+1>2的读书效果。相关组织机构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鼓励青年干部以书为伴、以读会友,建设书香型、学习型的青年干部队伍。
有一句话说得好,唯有书香方能致远。读书学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古人谈读书》这本书为我们继续发扬好这一传统提供了古人的智慧,值得青年干部细细品读。读书学习一定不能放松,在如今大力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的背景下,青年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并且真正做到“善读书”,把读书这一门必修的课程坚持好、落实好。(工伤中心党支部 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