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
来源: 人社局 发布时间:2025-08-01 累计次数: 字体:[ ]

王雪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经济发展任务,我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风险挑战,坚持稳中求进,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千方百计稳定发展大局。

一、打好“组合拳”,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供给

一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今年,为支持企业春节期间稳岗留工,联合工信、财政等部门推出“用工保障六条”,为企业复工复产降本减负。做好“苏岗贷”扩围工作,上半年,为全市1463家单位提供81.66亿元“苏岗贷”资金支持;为11.7万家市场主体减轻失业保险缴费负担8.8亿元。目前,为2983家用人单位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450.35万元,惠及9669名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为111家次小微企业发放社保补贴202.89万元,惠及653人次高校毕业生。

二是把准就困人员需求。围绕省、市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选取困难人员集中居住区、人流密集区和产业集聚区建站,目前已建站94家。深挖岗位资源,线上线下联动举办招聘会,为企业和困难群体搭建求职招工高效对接平台。今年以来,走访企业2911家,采集岗位9784个,举办、参与招聘活动236次。

三是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1131”服务,为硕博研究生提供“1151”服务,常态化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南通人力资源市场年均举办约40场次,提供面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约4.9万个次。去年,12153名2024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已实现就业11137人,1171名硕博学历未就业毕业生已实现就业1039人,221名困难家庭毕业生已实现就业216人。

四是强化失业人员保障。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未就业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而继续发放失业保险金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为其支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上半年,市区为22名大龄领金人员支付养老保险费6.93万元;全市共向5.2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4.7亿元,代缴医疗、生育保险费1.1亿元。

二、瞄准“需求侧”,深化人才引用留育改革

一是优化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高水平的校地合作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建设,有力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目前,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42家,累计集聚人才1472人,包括国家级以上人才144名、专职博士132人、兼职博士558人。成功引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家分中心落户南通,加速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组建了我市首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现已集聚创新人才58人,其中70%以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博士达15人。

二是提高人才供需对接效能。紧盯全市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与483家重点企业和33个重大项目建立挂钩服务机制,组建“访企拓岗”专班,通过集中走访与个性化调研相结合,深度把脉企业需求,并按照社保统筹区建立10个工作群,常态化征集企业诉求。科学规划实施校园招聘“南通日”,2024年走进11省22地,举办校园招聘会87场,服务企业3626家次,提供岗位11.8万个。依托高校官网、南通“人才会客厅”、南通“人才e站”小程序、南通人才“云平台”等载体,广泛发布岗位,实现“一键匹配+智能推送”全流程数字化,打造永不落幕的招聘会。

三是推进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周期全要素科创孵化链条。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52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04家、省级加速器5家,为人才携技术、项目、资金来通创新创业提供了优质环境。连续8年举办“通创荟”大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去年,省双创大赛,我市参赛项目达1296项,77项晋级省赛,参赛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南通市级赛,推荐的“超薄晶圆划片刀”项目获人社部“全国优秀创业创新项目”称号;组织创业导师开展系列辅导培训1800余场次,惠及5万人次;在孵企业拥有专利1.34万件,累计获得投融资超40亿元,成功孵化企业3145家,有效带动了大批群体就业。

三、深挖“供给端”,培优各类群体就业能力

一是数字赋能智慧培训。深化“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江苏工匠课堂”资源优势,将理论知识的线上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线下训练有机融合,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培训学习“24小时不打烊”。上半年,市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就业市场导向,重点开设了就(创)业指导、职工岗前培训、电子商务师、电工、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育婴员)等工种123个班期的培训课程,涵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累计培训学员达9725人次。

二是产教融合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南通市区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市区突破传统公共实训基地仅限高职院校的限制,首次将优质企业纳入认定范围。确定江苏力德尔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通时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我市首批企业型公共实训基地。围绕南通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绿色制造等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

三是精准培训助力企业转型。线上联合量子大学开展“培训上云,助企稳岗”公益课,覆盖通用能力提升、智能制造等70余门课程,累计培训超1100人次。线下围绕产业链开展专场培训,组织重点骨干企业赴张謇企业家学院开展9场专题培训,覆盖900余家企业。举办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专题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讲解大模型应用场景,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

四、创新“指导+”,构建职业指导智慧生态

一是指导+跟踪服务,精准把脉全程护航。在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等服务窗口提供“把脉问诊式”服务,按需为求职者提供岗位适配度分析、求职心理调适、面试技巧辅导等“一对一”即时指导,并建立全周期跟踪机制,全程护航求职者就业。先后走进江苏工院、江苏商贸等在通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围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进行现场授课,为青年学子筑牢“未来职场”发展根基。

二是指导+人工智能,“云端指尖”触手可及。紧扣各类求职群体需求,推出“就在南通 职与你说”职业指导系列微课堂,将涵盖面试通关、职场适应、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优质资源“打包”送上云端,打造求职者随时随地提升就业能力的“云端加油站”。创新打造“AI+职业指导”模式,利用AI模拟面试系统高度还原真实场景,助力求职者沉浸式实战演练,同时配套AI简历助手精准定位短板,提供优化建议,为求职者提供“量身定制”就业支持。

三是指导+专业阵容,多域协同精准匹配。在全省率先成立职业指导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汇聚全市高校资深就业指导教师、知名企业HR总监、心理咨询师及优秀技能人才代表等,确保能根据服务对象的多元需求,精准匹配专家资源。

下一步,我局将扎实落实《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人社部发〔2025〕21号)文件精神,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贡献坚实力量。